在以前的一篇文章《品牌“小偷” “抢夺”市场》当中,我们下了一个悲观的结论,即对一个在低端市场中竞争的公司来说,取一个与业已存在的知名品牌类似的品牌名是一个捷径,因为这样做可以利用那个知名品牌在市场中已经建立起的良好口碑。根据我们在《相似商标的奥秘》一文中所做的调查,在中国市场中许多小公司都利用这个战略为自己谋利,尽管它们也害怕会因此遭到法律诉讼。
如果对那些小公司来说,“窃取”别人的品牌是非法的谋利行为,那么从逻辑上说,出钱购买一个业已存在的品牌总该是合法合理的。如果模仿别人的品牌名取一个类似的名字可以激起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联想,那么把别人的品牌直接买下来就等于直接占有了原品牌的所有市场份额。
然而,实践证明直接购买别人的品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奏效。最近印度商业巨头Tata集团就陷入了一桩经济纠纷。总裁Ratan Tata在一场面向员工的演讲中提到,纠纷很大程度是由于Tata借资购买一系列外国商标造成的——它已累计借资180亿美元以增强它下属产品线的竞争力。 从表面上看,这个购买品牌的战略与Tata集团一贯的国际化目标是吻合的。Tata所购买的品牌——汽车品牌Land Rover、 Jaguar、Daewoo,茶品牌Tetley等,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市场中都有强劲的表现和很高的消费者忠诚度。但是,它们在Tata的经营下并没有实现足够的利润来填补购买这些品牌的贷款。
从表面上看,这个购买品牌的战略与Tata集团一贯的国际化目标是吻合的。Tata所购买的品牌——汽车品牌Land Rover、 Jaguar、Daewoo,茶品牌Tetley等,在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市场中都有强劲的表现和很高的消费者忠诚度。但是,它们在Tata的经营下并没有实现足够的利润来填补购买这些品牌的贷款。
也许我们应当承认,真正有潜力、有价值的品牌并非唾手可得。品牌价值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司需要不断在品牌上进行投资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鉴于Tata遇到的麻烦,它或许应该在致力于把自己牌打造成国际一流品牌的同时,评估一下在本土市场中重新包装那些业已存在的国外品牌所需要的资金投入,然后再决定是否要花大价钱购买那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