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本土品牌正以愈发自信的姿态踏出国门。同时,国货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认知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从Haier 海尔、HUAWEI 华为到Bilibil 哔哩哔哩、ByteDance 字节跳动,本土品牌的外文名取名风格,同样在悄然演变。
如今国货品牌外文名有何特点?外文名和中文名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探究竟。
总体来说,现如今中国品牌的外文名风格,会较以往呈现出更鲜明、富有动感和冲击力的个性色彩;命名手法也更趋多元:
日常口语:
名称使用日常口语(包括问候语),不但容易与受众拉近距离、产生共鸣,且能够直白传递出品牌所要表达的态度,不失为一个命名妙招。
常见的有:
HEYTEA 喜茶、Sober Hi 不眠海、Hellobike 哈啰出行和HUGGAH 呼嘎等。其中HUGGAH运用了极度口语化的象声词,就连中文名“呼嘎”里面也藏着两张嘴,专注口腔护理没跑了。
节拍组:
拍拍手,跺跺脚,喊你一起来摇摆。除了咱们舞团担当ByteDance 字节跳动和节奏大师Tik Tok 抖音外,一起瞅瞅节拍组里还有哪些活跃分子。
俗话说得好:叠词用的妙,卖萌呱呱叫。BOBORE 波波瑞,LELECHA 乐乐茶,利用字母重叠性,打开活力俏皮、充满想象的品牌世界;PatPat 利用母亲安抚宝宝的轻拍动作,形象透露了母婴类的行业属性;除此之外,还有tap4fun(国内首批出海手游公司之一)、dido、Wholly Moly!等。
上面这些外文名之间看似并无关联,实际都凭借重复音节或短促发音,达成名称整体的律动和节拍感。这样的名字往往魔性十足,一不小心就把你洗脑。
事实上,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人们在从汉字接收信息时,潜意识先究其含义;而作为表音文字的字母文字,发音无疑成为主导名称第一感观的要素。节奏感的融入,轻松实现了名称在人脑从抽象到可触的有形过渡。
属你有型:
走出音乐会,转场到影厅。来看下本土品牌的外文名,是如何利用视觉表现力与受众沟通。
认知冲击:
小说等艺术作品中的包袱或反转,往往前一秒让人挠头不已,而细细体味后直呼妙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本土品牌的外文名中同样大有可观。
在语词表达、概念组合上跳出常规逻辑,这样吸睛又值得玩味的英文名,在众多快消品、快时尚、网红店和面向Z世代的品牌中层出不穷。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和特点,是对多语种、多元信息认知而整合而出的产物。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多元集结的个体语言特征被急剧放大,是语言进化洪流中的浪尖。
外文名与中文名称之间关系无外乎读音与含义关联,从下表中可见一斑。
不难发现,类似Galanz 格兰仕、Meters/Bonwe 美特斯邦威等纯音译名称,在当今国货中不再常见。曾经,此类名称的最大特点是从语词角度,助力塑造统一的国际品牌形象(俗称“洋气”)。而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众多本土品牌的效仿潮,该种形式早已变得缺乏新意,逐步淡出人们视线。
反观当下, “意译”或“音译+含义”的手法,在品牌双语命名中运用地更为广泛,且名称风格趋于符号化、调性写意飞扬,如IM 智己、Little Touch 哩头。即便是采用“音译”手段的名称,也跟传统意义上的纯音译存在直观差异,如SHEIN 希音。这跟人们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以及网络用语的发展等因素密不可分,属于当下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投射。
汉语拼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被人们所使用。从Haier 海尔、HUAWEI 华为到TouTiao 今日头条,Pidan,LELECHA 乐乐茶,拼音形式在不少国货外文名中沿用至今,而在近几年中比重略有减少。一定程度上,这来源于国人及本土品牌商对外文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而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品牌似乎在拼音这条取名路线上更加笃定。的确,国货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变身,这无疑对国人的民族自信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拼音形式的外文名在商标注册上,往往会更容易些。对于出海品牌,如何在使用拼音的基础上兼顾外国友人的拼读习惯,从而形成积极的名称传播效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国货当自强”的民族自信浪潮下,关于本土品牌究竟需不需要一个外文名,以及需要一个怎样的外文名,诸类话题的探讨此起彼伏。归根结底,这些还是基于品牌市场战略的决策:
在信息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本土品牌拥有外文名已不再是新鲜事。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语言和文字所传递的精神、含义是超越地域、种族的存在。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世界。下一个十年,国货外文名将以怎样的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随时间穿行,一同来解码。